荣新江丨敦煌学与西夏学——关联、互补与自新
作者:文案编辑 发布日期:2025-07-15 浏览次数:19 来源: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

敦煌学是由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文物而产生的,随后扩大到敦煌地区的石窟、城址、长城、墓葬及出土文物,其中包括长城烽燧出土的汉简、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文献等。

西夏学是由于西夏亦集乃的黑水城发现的大量文献和文物而产生的,随后扩大到整个西夏王朝统治地域范围内的城址、陵墓、墓葬、寺塔等遗迹及出土文物与文献,最后包含整个西夏王朝及其来源党项的源流,都涵盖在西夏学的范围当中,但主体应当是西夏境内的出土文献和文物。

 

敦煌石窟包括西夏时期开凿的石窟,莫高窟北区出土的也有西夏时期文献,在这点上两门学问有交汇之处。

 敦煌学和西夏学都是近代考古发掘推动下产生的结果,但其最基本的研究素材均被掠到国外,英国、法国、俄国为大宗,使得两门学问从开始就具有国际性。

两门学问有许多共同点,就是主要地域范围都在中国西北,出土文献以佛教内容居多,又都包含传统四部典籍、各种公私文书。

其书籍形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。卷轴、册子等各种形式。

由于敦煌与黑水城都处在丝绸之路沿线上,出土文献的语言虽然分别以汉文、西夏文为主,但都包括藏语、回鹘语、叙利亚语,前者还有粟特语、于阗语。

因此,不论是内容方面的研究,还是形制上的对比,语言上的探讨,以及佛教石窟或寺院建筑、图像等方面的研究上,都有许多共同之处,常常可以合并两个学科的材料相互对比,相互发明,比如汉文、西夏文的《类林》,比如壁画、绢纸绘画上的炽盛光佛、新样文殊图像,在研究时缺一不可。 

但敦煌学与西夏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。

从年代来讲,敦煌材料集中在十六国至北宋初;敦煌汉文典籍比较丰富,经史子集,佛典道书都有,文书年代范围比较广泛,从北朝到隋唐,主要是吐蕃到归义军时期。

西夏学当然主要在西夏王朝时期,西夏时期的汉文典籍比敦煌少,但也有不少敦煌没有的材料,可以互补。比如西夏文译本《孟子》吕惠卿注本、《贞观政要》(德事要文)、《十二国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《三略》《将苑》。

黑水城出土文书包括宋、辽、金、伪齐和元朝,一般也都是西夏学的研究范畴。其中有许多内容十分丰富,如俄藏《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》,西夏的军籍文书,金代的《毛克下正军编册》《西北诸地马步军编册》,元代站赤文书。

敦煌学的对象更多地是在藏经洞出土的汉文文献和莫高窟、榆林窟为代表的石窟上,当然也包括古藏文、粟特语、于阗语、回鹘语文献所包含的不同内容。相对来讲,敦煌学的范围扩大的不够广,比如敦煌的古城还没考古发掘。周边许多遗址也有待做全面的工作。

而西夏学则除了黑水城出土文书外,还包括许多佛塔、陵墓、石窟及其出土文献和文物,《西夏文物》5编35册,包含甘肃、宁夏、内蒙等地的西夏文物,有遗址、各种器物、石刻材料、雕像、绘画、织物、建筑,以及文献材料。比如西夏陵,全面展示了9座陵墓及200多陪葬墓的详细内容,为西夏学的扩展,研究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。其中西夏文文献是其中最重要而且富有“绝学”意味的内容。此外,还有蒙文、叙利亚文。 

正是因为敦煌学和西夏学各自有各自的独有资料和研究特长,所以从自身学科出发,各自有自己的贡献。

敦煌学因为有藏经洞内丰富的汉文文献,对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贡献巨大;也由于敦煌石窟延续开凿近千年,完整体现了中国美术不同时代的风貌和内涵。

西夏学因为大量的西夏文献以及相关的藏文、汉文文献的留存,使得我们对于十到十三世纪西北地区民族交往、文化交流、文本互译等方面有了系统的认识,特别是填补了元朝不修《西夏史》所遗留下来的巨大空白,让今天的史家利用原始材料书写西夏历史,这是辽、金两朝历史所不具备的文献资料。

敦煌和西夏的材料也展现了不同的丝绸之路的道路走向、人员构成、贸易往来等方面的情形,让我们了解了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的中西交往和民族交融的样貌。马可波罗记录了敦煌和黑水城,说明这两地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。

希望今后加强敦煌学与西夏学两个学科间的交往,相互切磋,取长补短,共赢共进。


来源: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