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滔滔巨浪之中,敦煌,这座宛如明珠般镶嵌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,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,默默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更迭,历经了数不清的兴衰荣辱。时光的指针拨回到明朝嘉靖三年(1524年),一个足以改写敦煌此后命运轨迹的重大决策,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悄然在朝堂之上拍板定案。明朝政府在经过多番权衡、综合了政治、军事与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之后,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抉择——闭锁嘉峪关,废弃瓜州和沙州。
当时,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。北方蒙古势力犹如饿狼般,不断侵扰着明朝的边境,其骑兵来去如风,所到之处烧杀抢掠,让明朝的北方防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军事防御压力。明朝军队虽奋起抵抗,但无奈战线过长,兵力分散,应对起来捉襟见肘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,朝廷为了集中优势兵力,全力巩固北方核心防线,不得不选择收缩战略布局,对嘉峪关以西广袤地区推行统而不治的羁縻政策。此政策一下,原关外设立的各级行政机构纷纷被撤销,那些在此地世代繁衍生息的军民,也被迫卷入这场历史的洪流,无奈地踏上了撤迁回关内的道路。
消息传来,敦煌大地瞬间陷入一片混乱与悲伤之中。大批军民在仓促之间开始收拾行囊,准备背井离乡。他们牵着家中的牲畜,带着仅能携带的简单家当,眼神中满是眷恋与不舍,一步三回头地缓缓离开了这片浸透着祖辈心血、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土地。通往关内的官道上,尘土漫天飞扬,长长的移民队伍望不到尽头,绵延数里之远。队伍中,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满脸泪痕,浑浊的双眼凝视着故乡的方向,那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;而年轻人们则眉头紧锁,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前路的迷茫与无奈。他们深知,这一去,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。随着最后一批军民的身影消失在风沙之中,敦煌仿佛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狠狠抛弃,此后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,陷入了旷无建制的荒芜境地。
从明朝闭锁嘉峪关后的这203年漫长岁月里,敦煌如同一位被遗忘的弃儿,渐渐沦为一片空旷死寂的荒漠之地。曾经繁华热闹、商贾云集的城镇,如今只剩下破败不堪的断壁残垣,在风沙的侵蚀下摇摇欲坠,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。风沙犹如肆虐的恶魔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呼啸着席卷而过,无情地掩埋了昔日街道上的熙攘喧嚣,以及那曾经回荡在城市上空的欢声笑语。就连闻名遐迩的莫高窟,其精美的壁画也在岁月的无情侵蚀下,面临着严重的褪色、剥落危机。壁画上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、灵动飘逸的飞天,仿佛在默默哭泣,向世人倾诉着时光的残酷。而此时,唯有那呜咽的风声,依旧在这片荒芜的大地上回荡,似乎还在执着地诉说着敦煌往昔的辉煌岁月。
斗转星移,清朝康熙后期,开始逐步经理关西地区。1720 年,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,肃清边患,再定敦煌。雍正元年(1723 年)在敦煌设沙州所;雍正三年(1725 年)沙州所改设沙州卫;乾隆二十五年(1760 年)正式设立敦煌县,行政机构由沙州卫改为敦煌县,主官由卫守备改为知县,军事机构由沙州协改为沙州营,由副将改参将。通过这些军事行动和政治建置,为敦煌的复兴奠定了基础。
时光的巨轮缓缓驶进了清朝雍正年间。雍正四年(1726年),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,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,向朝廷呈上了一份意义深远的移民屯田之策。岳钟琪久居西北,对敦煌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了如指掌。敦煌,它不仅是连接中原大地与西域诸国的咽喉要道,是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关键枢纽,更是保障西北边疆长治久安的核心战略节点。岳钟琪在奏疏中言辞恳切地指出,若能在敦煌开展移民屯田,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,恢复并发展当地的经济,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;另一方面,大量移民的迁入能够充实边疆人口,增强边防力量,有效抵御外部势力的侵扰。这份极具前瞻性的建议,很快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与批准。
自雍正五年(1727年)三月起,一场规模宏大的移民行动在清朝政府的精心组织下,正式拉开了帷幕。清朝政府通过发布政令、张贴告示等方式,从甘肃、陕西等地广泛招募百姓前往敦煌。在移民安置方面,按原籍州、县集居耕种,设立 “隅、坊” 制管理机构,全县分六隅(东北、中北、西北、东南、西南、中南)五十六坊,隅置农约,各掌一隅之事,坊立坊长,每十户立甲长一名,各司其事。因移民居住地以原籍州县命名,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。同时,来自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,促进了文化的相互交融,近代敦煌方言的形成就与此次移民有着重要联系。
一时间,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号召,怀揣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无限希望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漫漫征程。移民队伍中,有的推着简陋的独轮车,车上堆满了全家仅有的家当,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;有的背着沉重的行囊,牵着年幼的孩子,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敦煌的方向迈进。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,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。烈日炎炎时,炽热的阳光烤得大地滚烫,移民们脚底磨出了血泡,却依旧咬牙坚持;风雨交加时,冰冷的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,道路变得泥泞不堪,每前进一步都无比艰难,但他们心中对未来的向往,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前行的道路。
历经千辛万苦,移民们终于抵达了敦煌。然而,等待他们的并非安逸舒适的生活,而是更为艰苦的屯田工作。他们一到敦煌,便迅速投入开垦荒地的劳作之中。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漫天的风沙、干涸的土地,移民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。白天,他们头顶着似火的骄阳,挥舞着锄头,奋力刨开坚硬的土地,每挥动一下锄头,都仿佛在向这片荒芜的大地宣告他们扎根的决心;夜晚,疲惫不堪的他们只能挤在简易搭建的帐篷里,伴着呼啸的风声入睡。在他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下,一片片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被开垦出来,灌溉渠道也逐步修建完善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嫩绿的庄稼苗在田间茁壮成长,敦煌的土地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随着农业生产的稳步推进,敦煌的社会经济也逐步走上了恢复与发展的轨道。新的村落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,村落里,人们相互帮助,共同建设家园。集市也日益繁荣起来,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摊位,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交易,吆喝声、谈笑声交织在一起,曾经荒芜的沙漠边缘,再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,响起了欢快的欢声笑语。与此同时,莫高窟也在这股复兴的浪潮中,重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悉心保护。当地的官员、士绅以及民众,纷纷自发组织起来,对莫高窟进行修缮与维护,让这颗艺术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继续闪耀光芒。
敦煌从明朝闭锁到清朝移民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无疑是一部饱含沧桑与奋斗的壮丽史诗。它宛如一面镜子,清晰地映照出历史的风云变幻、朝代的兴衰交替;又似一座不朽的丰碑,生动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。正是这些不畏艰难、勇于开拓的移民们的辛勤付出,才让敦煌这颗明珠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,得以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,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。
来源 | 陇上故事
作者 | 马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