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传奇——张议潮归义军
作者:文案编辑 发布日期:2024-01-29 浏览次数:2427 来源: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

长安城宽阔的朱雀大街上此刻形成了两堵人墙,沿路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。

 

这是唯一一条可以进入大唐长安内城的大道,经常有世界各地的使臣与商人来往,长安城的百姓也见惯了大世面,这样的排队盛况是极少见的。

 

一个瘦高的身影从黑暗中走了出来。他一步步走得极慢,但是眼神动得极快,死死地看着眼前每一个人每一个建筑,仿佛要立刻把它们刻进大脑里。

 

走近了人群惊呼这个人怎么这般黑这般瘦,活脱脱像一个苦行罗汉。

 

这个人是僧人悟真,他和他的队伍是两年前出发的,从一个叫做沙州的失陷之地,这次来长安,是为了告诉唐宣宗:沙州,已经被收复了,沙州,又是大唐的领土了。

 

图源万图路/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

 


参观敦煌莫高窟的时候,第16窟是每个讲解团必去的,这个窟是当时敦煌的释门都僧统(僧界最高领袖)——高僧洪辩,为自己修建的功德窟,所以也叫吴和尚窟

 

吴洪辩是唐代敦煌的僧人,他出身官宦世家,父亲吴绪芝原来是敦煌守军的千夫长,战功显赫、一心为国。

 

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,在河西的势力空虚,恰逢吐蕃的最强盛时期,他们趁机占领了河西走廊。敦煌被吐蕃占领后,吴绪芝无心仕宦,便辞去官职,带着家人隐居山田。

 

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,洪辩从小饱读诗书,潜心佛学。那时候的敦煌处在吐蕃高压管理政策下,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,洪辩不仅寄希望于用佛学普度众生,而且归唐之心十分强烈。

 

在那混沌的朝代,他利用僧人的职位之便暗中保护了很多人,不少人成为了日后推翻吐蕃统治的英雄,其中就有我们本文的主人公——张议潮

 

敦煌特窟第156位于莫高窟南大像的上方,里面不仅有揭示了莫高窟历史开端的《莫高窟记》,还绘有一幅长近9米的《张议潮统军出行图》。

 

《张议潮统军出行图》

 

这个窟就是归义军缔造者张议潮的功德窟,画中木桥之上、骑白马穿赤袍的就是张议潮本人。

 


公元799年,张议潮出生在沙州一个名门望族,他从小在吐蕃统治下的沙州成长,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唐人,但他从未到过大唐的土地、只在长辈们口中听说过繁荣的长安和辉煌的王朝。

 

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对大唐的向往。尤其当他亲身经历过吐蕃的残暴统治,目睹过陷落后河西人民惨遭蹂躏的模样:丁壮者沦为奴婢,种田放牧;年老体弱者遭到杀害,有的被断手凿目,然后被抛弃。

 

蕃占时期生活在敦煌的汉族被强制实行蕃服蕃语,这也是为什么莫高窟中唐231中的阴伯伦夫妇只能在画像中身着汉式装束的原因。

 

张议潮对大唐故国更加心驰神往,日夜思归唐朝,他立志要驱逐侵略者,回归祖国。为此他不仅刻苦学习兵法、练习武艺,还用自家家产来招募和训练归义军,同时不断收编因为反抗吐蕃失败后被镇压的人们。

 

公元848年,吐蕃陷入内乱,张议潮意识到准备了这么久,现在时机成熟了。他联合了敦煌名门望族、发动起义,老师洪辩带领僧团振臂一呼,一度达到众擐甲噪州门,汉人皆助之,虏守者惊走,遂摄州事的盛况。

 

一夜之间,沙州复归大唐。没多久又拿下军事重镇瓜州。当然,起义的过程远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描述的那样简单容易,这是一场横尸遍野的血肉鏖战。

 

瓜沙收复后,张议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长安报捷。但是沙州距长安数千里之远,中间河西走廊地段仍被吐蕃占领,要把消息准确送出去谈何容易。

 
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信使去长安。他们从沙州各个方向出发,穿越巴丹吉林沙漠、腾格里沙漠、库布吉沙漠、以及无数戈壁草原,目的地都只有一个:大唐长安!

 

我们无从想象这十支队伍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出发的,也许他们在出发前就已经想到了最坏的结果,也许他们暗下决心人在信在,也许他们只是笑着和彼此约定:我们长安见。

 

两年后,公元850年,只有悟真一行活着抵达了长安。

 

此行九死一生,悲歌泣血。

 

他们走过朱雀大街上,走向唐宣宗,满含热泪,仅一句话:

 

瓜沙大捷,皇上犹念陷蕃生灵否?

 

君臣闻讯无不落泪,唐宣宗怔怔叹道:关西出将,岂虚也哉

 

这是自安史之乱爆发百年来,大唐第一次收复失地。

 

这一天,长安万人空巷。

这一天,大明宫灯火通明。

这一天,长安城记住了张议潮的名字。

这一天,归义军的旗号在历史上诞生。

 

图源网络/张议潮

 


在报信的这两年内,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先后又收复了伊州(新疆哈密)、甘州、肃州等九州。加上瓜沙二州,归义军收复了十一州,只差一步之遥就和大唐领土连上了。

 

公元851年八月,张议潮的哥哥张议潭率领使团去长安进献十一州地图及户籍。唐宣宗接到瓜、沙11州图籍和捷报后,特地下诏表扬张议潮等人的忠勇,并授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、11州观察使。同时,把张议潭作为人质留在长安。

 

对于中晚期的唐朝来说,这种方式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这时候的唐中央已无力控制各藩镇,只能通过质子于朝的方式勉强控制局面。为质的方法也是张议潮兄弟计划之内的,兄弟两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约定好:先身入质,表为国之输忠;葵心向阳,俾上帝之诚信

 

受到唐王朝的褒奖后,张议潮归义军人心振奋、士气大增。从852年到859年,七年时间张议潮率军亲征,转战于陇右东西,征吐蕃,扫回鹘,一路高歌猛进,吐蕃军队节节败退,最后集中于姑臧城,也就是现在的武威市。

 

公元858年,张议潮为了彻底收复河西走廊、恢复和唐王朝的交通要道,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东征凉州的伟大壮举。公元861年,张议潮终于攻克凉州,周边的吐蕃酋长和回鹘领袖纷纷来降,归义军的显赫军功传遍大唐土地。

 

至此,经过归义军十三年的奋战,河陇陷没百余年,至是悉复故地。『庭、西、伊、瓜、沙、肃、甘、凉、廓、鄯、河、岷、兰』十三州,尽数回归大唐版图,河西走廊恢复畅通,百姓无不拍手叫好,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赞扬张议潮:

 

河西沦落百余年,路阻萧关雁信稀。

赖得将军开旧路,一振雄名天下知。

 

土地是收复了,但晚唐朝廷自顾不暇、已无力再去亲自治理河西地区,于是,张议潮便又承担起了治理一方的重任。

 

一心向唐的张议潮在敦煌全面恢复唐制,推行汉化,始终维持着敦煌地区人物风华,一同内地的发展水平。

 


图源网络/张议潮归义军收复河西地图

 

时间来到公元867年,张议潭在长安逝世,六十八岁的张议潮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离开沙州、到长安去,接替兄长完成使命。唐王朝也给了张议潮很高的礼遇,授予他为右神武统军,晋官司徒,职列金吾,并赐田地宅第。

 

张议潮去长安之前,把归义军交到了兄长张议潭的儿子张淮深的手里,而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带去了长安。他心里很清楚,此去定不能再返回故乡敦煌了,但朝廷是不可能容忍没有人质的归义军的,所以为了归义军,为了刚刚收复的河西走廊,他都必须到长安去。

 

年近花甲的张议潮终于去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却从未见过的长安。入京5年后,张议潮卒于长安,享年74岁。

 

和张议潮传奇的一生一起结束的还有归义军的辉煌。纵使张议潮兄弟英雄盖世,他们后代子孙却并未继承遗志,在争权夺势的争斗和朝廷有意削权的局势之下,归义军的地盘逐渐收缩至瓜沙二州,军权也几易其手。

 

为国守土两百年后,孤悬西北的归义军最终在1036年被建立西夏的党项人消灭。

 

归义军将近200年的历史,在敦煌他们是无人不知的传奇,莫高窟里也留下了许多有关归义军的石窟。

 

除了开头提到的16156窟外,还有94是归义军第二任节度使张淮深的功德窟;

 

98为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,也被称为大王窟

 

100为曹议金夫人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的功德窟,也被称为天公主窟

 

108为曹议金的妹夫张怀庆的功德窟;

 

85为第二任河西都僧统翟法荣功德窟;

 

……

 

等等等等。

 

莫高窟的特殊之处在于,它不只记录了大人物们跌宕起伏的一生,更忠实地记录了小人物书写的历史。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,从来不缺忠义之士。

 

如今,这段敦煌与大唐归义军的热血故事也被搬上了屏幕,即将上映的电影《敦煌英雄》讲的就是张氏归义军的事迹。

 

现在你又了解了一个有关敦煌的故事,等你亲自踏上沙州城的土地,走进千百年前的洞窟,看到一笔一画的统军出行图、一砖一瓦的功德窟,是否会想到那一句

 

瓜沙大捷,皇上犹念陷蕃生灵否?

 

转自万图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