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敦煌研究》是中国敦煌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
荣新江
(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、北京大学教授)
各位领导、各位嘉宾:
今天我想以漫谈的形式,和大家交流一些想法。每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各位相聚,依托《敦煌研究》这本刊物,聊聊敦煌学发展的相关思考。虽然去年已对《敦煌研究》做过全面总结,但今天我仍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——《敦煌研究》是中国敦煌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
第一,正如赵声良先生所提及的,上世纪 80 年代初,在段院长的倡导下,《敦煌研究》推出了两期试刊,此后便持续深耕,成为中国敦煌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,当时已有多个单位萌发了创办敦煌学相关刊物的意向:兰州大学的《敦煌学辑刊》与北京大学《敦煌吐鲁番研究》坚持至今,西北师范大学曾创办的《敦煌学研究》等刊物,虽出过几期,却未能延续。相比之下,《敦煌研究》不仅始终坚守,更发挥了双重核心作用:它既是敦煌研究院 —— 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团体的学术成果输出窗口,也是连接国内外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。刊物内容涵盖石窟考古、石窟美术、藏经洞文书研究等多个领域,涉及历史、地理、语言文字、艺术等诸多学科,始终紧跟敦煌研究院的发展步伐,无论是重大科研项目、重要学术会议,还是核心出版物,都能在《敦煌研究》上有所体现。期刊或以报告综述的形式,或把一个会议的重要文章提前发表,另外用一些书评的形式把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出,一步步将中国敦煌学及敦煌研究院学者们的重要成果推向学界,真正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推力。
第二,《敦煌研究》也与中国敦煌学实现了共同成长。如今中国敦煌学已逐步夺回国际学术中心地位,虽仍有可完善之处,但在多个领域已跻身世界高地。比如依托石窟寺资源,我们的石窟考古、石窟美术研究成果尤为亮眼;在敦煌藏经洞汉文文书研究方面,也已形成扎实的学术积淀。过去的研究多为 “挖宝式”,拿到一件文书便足以支撑一篇文章,而如今的研究要求更为全面 ,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,必须穷尽所有相关材料才能落笔,避免因史料遗漏导致学术偏差。这种学术水平的提升,正是伴随着包括《敦煌研究》在内的核心刊物的持续推动而实现的。随着中国敦煌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,《敦煌研究》通过不断扩版、增幅,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优质的学术发表平台。反观部分高校,核心刊物资源有限,全校师生争抢一个发表渠道,许多优秀成果难以落地;而部分院校和出版社的 “保护主义”,也限制了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。《敦煌研究》则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各方优质成果,既见证了中国敦煌学的进步,也为学者成长搭建了重要的学术阵地。
第三,在顺应学科发展潮流的同时,《敦煌研究》也始终坚守并凸显了自身的办刊特色。当前敦煌学领域刊物众多:《敦煌学辑刊》《敦煌吐鲁番研究》等高校主办的刊物,更侧重文献、历史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研究;日本的《敦煌写本研究年报》等海外刊物各有侧重;不少综合类学术期刊如《浙江大学学报》,也推出过优质的敦煌学专号。而《敦煌研究》依托敦煌研究院的独特优势,在石窟考古、石窟美术、石窟保护、土遗址保护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。过去我曾对刊物预留一定篇幅刊发科技类文章有所疑惑,如今看来,随着石窟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这些科技类文章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学术积累,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也让刊物的特色更加鲜明。
第四,我认为《敦煌研究》正逐步助力中国敦煌学建立自身的学术规范。过去中国学界缺乏系统的学术规范,标点符号的使用、文本与图像的处理等细节,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,而高校在向学生传授这些规范时,也耗费了大量心血。刊物作为学科规范的重要展示窗口,《敦煌研究》从文字表述、图片呈现,到正文结构、注释规范,再到不同时代文本与图像的处理方式,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,逐步建立起一套贴合敦煌学研究特点的学术规范。当然,目前刊物的双栏排版仍有可优化之处,未来若涉及梵文等长词汇研究,可能会面临排版难题,相关规范仍需持续总结完善。如今我们已有《敦煌关键词》等基础成果,外文译法也在逐步统一,再加上刊物长期坚持的规范英文摘要、彩色出版等实践,都为学术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,未来甚至可以考虑编纂一部《敦煌学学术规范》专著。
最后,我想围绕《敦煌研究》的未来发展,提出几点建议。其一,要打造敦煌学研究的学术新高地。刊物作为学术导向的重要载体,一方面要持续深耕石窟考古等优势领域,不断提升研究深度;另一方面要着力扶持核心学者,借鉴国际知名刊物的经验,为学术成果丰硕、处于研究黄金期的学者,或是致力于石窟考古、图像研究等系统工程的青年学者,提供更广阔的发表平台,助力他们成长为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,比肩国际顶尖学者。其二,要加强理论研究与专题策划。当前敦煌学研究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仍有欠缺,未来可通过策划专题专号,邀请资深专家拟定研究命题,组织专题论文,集中推动敦煌学理论体系的完善。其三,要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出版品质。虽然刊物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,但仍有优化空间:比如采用更高质量的纸张与油墨,参考平山郁夫《丝绸之路考古艺术研究》的出版标准,推行全彩印刷,甚至可考虑精装版本,让刊物更具收藏价值与学术分量,满足国际传播中对出版物形态的要求。其四,要创办英文姊妹刊。当前我们已有大量优质学术成果,应选取每年的精华文章,组建专业的英文编辑团队,与国际顶尖出版社合作,打造《敦煌研究》英文刊。这不仅能打破语言壁垒,让中国敦煌学成果更好地走向世界,更能助力刊物跻身国际核心评价体系,改变西方学界对中国学术刊物的偏见,填补中文敦煌学刊物在国际核心期刊领域的空白。
以上就是我对《敦煌研究》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建议,感谢大家!
